查看原文
其他

人已疯!工作996+带娃007,封控区带娃90天实录

筱恬 果壳童学馆 2023-02-19

奥密克戎侵袭了我所在的城市,到现在已经3个月了。
 
尽管并没有像毗邻的上海那样处于疫情的风暴中心,但从二月开始,整个城市就在为抗疫而努力,我们的生活也被迫按下了“慢进键”。
 
而在神兽宅家的这90多天里,我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亲子问题。尤其,我们是个双职工家庭,工作的996+带娃的007,不仅快要把我逼疯,在此期间,我们全家更是遇到了养育方面的巨大挑战。
 
从鸡飞狗跳到逐渐找到平衡,这注定是一段我和娃都无比纠结、最终又都获得了成长的难忘经历。
 

神兽无法归笼
双职工家庭带娃愁
 
闺女这学期按理该上幼儿园大班下学期。但因为疫情,全市自寒假结束以来就没有开过学。
 
当时,我的单位还没有要求居家办公,而队友更是因为在防疫一线,需要24小时待命。所以得知神兽无法归笼,我和队友一度很抓狂。


第一个难题迎面而来——娃谁来带?
 
这是“双职工”家庭要面对的第一个坎。我身边的同事和朋友,有的不得不天天带着孩子上下班;有的囤了一箱自嗨锅每天给娃当午饭;还有的只能把孩子交给相熟的邻居托管……面对特殊情况,大家都在想办法克服。
 
就在我俩发愁之际,公婆主动提出前来帮忙。两位老人身体还算硬朗,住的地方离我家地铁能直达。一开始,他俩每天早晨会在我和队友上班之前来我家,傍晚等我们回家以后再离开。但考虑到二老这样奔波太辛苦,加之他们所住的小区不久后因为出现病例而被封控,因此全家商量后决定,在这段非常时期,公婆搬来与我们同住。
 
不得不说,我们还是比较幸运的,有两位老人的帮衬,白天带娃这一难题得到了圆满解决。为此,我感到无限庆幸和感恩。不过,我们那时并没有意识到,还有更头疼的事情,正在后面等着我们……
 

疫情时代的养育生活
一地鸡毛
 
网上的段子都在调侃:疫情期间逼疯当代老母亲的,不是奥密克戎,而是居家带娃。亲自体验后发现,此言并不夸张。长时间宅家,让我家逐渐开始一地鸡毛。
 

宅家导致远离自然,与同龄人的交流机会减少,失掉很多丰富有趣的体验,……抛开这些长远的负面影响不谈,眼前就暴露出特别多的问题:
 
首先,孩子的生活懒散了许多。实事求是地说,孩子在家由老一辈看管,肯定没有在幼儿园过得规律且有质量。
 
尽管我一开始就给闺女制定了详细的作息时间表,每天什么时候起床、学习、娱乐,都安排得明明白白,但我还是高估了她的自律性很多时候,娃都态度敷衍,对我的要求置若罔闻,爷爷奶奶也没有更多的心力来管她。

练古筝是每天的一场拉锯战丨作者供图
 
为了排遣寂寞,老人白天喜欢开着电视。所以,娃也总会跟着一起看。与此同时,她和小伙伴玩耍的时间则大大缩水,一天里为数不多的户外活动,就是由爷爷奶奶带着去小区楼下转悠几圈。放电不充分,让此前作息规律的闺女成为了入睡困难户,每天都晚睡晚起,生物钟变得紊乱。
 
其次,娃的言行举止逐渐出格,甚至沾染了坏习惯。隔代的宠爱与袒护固然温馨,但不可否认,这也让闺女恃宠而骄,性格乖张任性了很多。

更让我无奈的是,爷爷奶奶还热衷于带娃刷短视频,低俗恶趣味的内容真的难以避免。当闺女事后童言无忌,绘声绘色地向我复述那些脏话段子时,我的心态真的炸了。

眼看着娃今年九月就要成为一名小学生,她那吊儿郎当的现状让我既焦虑又烦躁。同时,疫情使得我在工作和家庭上的平衡被打乱,以往固有的生活模式不再受用,全家人的精力必须重新进行分配。

 

失败经验告诉我
激进地管教让孩子更逆反

面对这一切,我的火气屡次按捺不住,也一度采取了很多不恰当的应对措施。
 
我和队友没有丝毫理由去埋怨两位老人,毕竟爷爷奶奶已经非常辛苦。我不自觉地就把内心的负面情绪发泄在了闺女身上。
 
我开始变得苛刻,下班回家后会给娃布置更多的教育任务,监督她完成;会忍不住用责问的口气跟娃说话:
 

“你为什么不好好练琴?”

“你怎么总是想着看动画片,一点都不认真看书?”

“别的小朋友在家都很努力,你也得加油啊!”

……

 

难得辅导一次作业的队友,也被气得拳头不自觉攥紧丨作者供图


我还一直给娃看朋友圈里的牛娃视频,试图由此激发她的好胜心。
 
对此,闺女非常抵触,往往我说一句,她便会回顶我一句:“不要说了,我已经知道了!”更会在看过那些视频后情绪激动地冲我嚷嚷:“你为什么老是把我跟别人比啊!?”
 
那段时间,闺女对我的各种要求异常地不配合,动不动就发脾气、作骨头(无理取闹)。我们母女俩的关系也变得剑拔弩张,一言不合就我吼她闹。甚至有一次,在我说了娃几句之后,她竟边哭边大叫:“我讨厌妈妈!”
 

上网课,时不时分心丨作者供图


到最后,大人孩子都崩溃了,却成效寥寥。我赫然发现,原来自己和闺女之间陷入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——
 
“我盯得越紧→娃越叛逆→教育效果和亲子关系越差→我愈发生气焦虑→于是我盯得更紧”
 
再往深里想一下,我只是发现了闺女表面的异常,急于去纠正她那些让我不满的表现,却忽略了导致这一切的深层次原因,也没有关注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。如此下去,除了让我更气愤,闺女更伤心,一点用处也没有。
 
 

打破原本的坚持
为适应当下做出4个调整
 
我终于意识到,自己正在被疫情牵着鼻子走,突如其来的改变让生活脱离了掌控。

于是,我找了一个自己冷静平和的时刻,仔细梳理了一下目前我最在意,也是我认为必须要立刻解决的两大难题——
 
•教育质量下降

包括作息没有规律、玩电子产品时间严重超标、线上课程效率低下等。直接原因是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学习自觉性差。
 
•行为习惯出现偏差

包括乱发脾气、与大人对着干、任性等。这其中隔代溺爱是一方面因素,但也跟缺乏玩伴、生活无聊有关。
 
在我看来,要想改变现状,最重要的就是打破目前这种“以大人的养育目标为导向的生活模式”,也就是暂时先不要执着于“每天做多少幼小衔接习题”、“每天练古筝考级曲目至少多少分钟”之类的功利要求。而是从孩子的需求出发,着眼于让每天的生活更加丰富有趣,娃过得开心又充实。
只有这样,她的内心才能充盈着能量,此前断裂的亲子联结才能再次重建,娃的积极性和配合度才有可能被充分调动起来。
 
于是,我尝试着做出了以下调整:

*值得一提的是,随着疫情的升级,我的单位开始实行轮岗上班制度,每周可以有两到三天在家办公。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,我居家时工作压力相对较小,因此反而有了大把时间陪闺女,也保证了我的计划得以更好地实施。
 

1、增加“放电”时间,逐步让作息恢复正常


要想让孩子生活规律,除了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表,早晚到点准时起床和睡觉外,解决娃的精力分配问题也很重要。爷爷奶奶遛娃的那点运动量肯定是不够的,因此,我开始想办法给闺女提供更多的“放电”机会
 
每天傍晚下班回家,我增加了闺女在小区里的娱乐时间,让她跳绳、骑滑板车、与同龄人疯跑……而轮到自己居家办公时,白天我也会尽量多带她下楼玩耍。羽毛球和骑自行车正是娃在此期间解锁的新技能。
 
疫情期间学会了骑自行车丨作者供图

在我看来,孩子每天必须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,否则情绪和性情多少会受到影响。正如《林间最后的小孩》这本书里提到的“自然缺失症”——当孩子长期缺乏这些在户外与自然接触的机会时,会变得“孤独、焦躁、易怒,在道德、审美、情感、智力成长中都将有所缺失”。
 
但如果真的连家门都出不去,在家里也不能摆烂,得尽可能想方法动起来。比如最近,随着刘畊宏的大火,我带娃一起跳起毽子操,做起了“畊宏女孩”。

总之,让精力充分释放,才是娃早睡早起的前提。
 

2、限制适当放宽,允许孩子适时“放纵”


国内外很多研究均表明,疫情之下,青少年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,不开心、焦虑、抑郁的概率比以往更加常见和频繁。
 
想想其实也不难理解。在特殊时期,大人都会有想“躺平”、“摆烂”之类的消极情绪出现,更何况是孩子呢?
 
疫情居家期间,我们要保证的是孩子心理健康,而手机等电子产品正是孩子与外界连接的重要渠道,能让他们内心得到平静与慰藉。
 
家长严格控制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时间,固然没有错,我也一度想坚持。但我转念一想,当不给娃看手机或电视以后,她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能否平和稳定?可不可以保证有更加高质量的活动来替代?

毕竟,抛开纯粹的娱乐不谈,目前线上课程已成为唯一的教育模式,孩子的学科启蒙、素质拓展等,几乎都离不开电子产品。
 
权衡之后,我决定将以前严格把控的电视、ipad时间加以放宽,允许闺女适当“放纵”

封控期间,电子产品是闺女探索世界的重要渠道丨作者供图


当然,“20-20-20”原则仍然需要遵循,也就是“每20分钟就将视线转向远处至少20英尺处(大约6米)至少20秒”。
 
与此同时,我也不再制定每日“KPI”,强制规定娃每天必须做多少道算术题、默写多少个词语、古筝练习曲需要练到多少分……我用一种更加灵活包容的方式,将主动权交到了孩子手上——尽管学习和练琴还是必须的,但学多少、练多久,在我设定的范围内,娃可以自己说了算。当然,我跟闺女约定好,说到的就得做到,同时效果要保证。
 
当放下心里的执念后,我和闺女原本紧绷的状态都放松下来,彼此关系亲近了许多。
 

3、学习目标碎片化,结合兴趣爱好来达成


至于将学习方面“放权”之后,如何调动闺女的自驱力,保证效率和效果?美国心理学家爱德温•洛克提出的“目标设定理论”给了我启发。
 
这个理论指出,“当设定的目标具有一定挑战性,但其难度又不超过个人的承受范围时,可以产生激发潜力的效果”。
 
因此,我采取了把目标阶段化和碎片化的策略,也就是将大目标分解成几个相对简单又切实可行的小目标,闺女“跳一下”就能比较轻松地达成。
 
举个例子,原本我要求闺女每天古筝练习曲目都必须达到98分以上才算过关。这个要求对娃其实有点高,每次她都会产生畏难情绪,效果自然谈不上好。于是,我把目标放低,先弹到92分就算过关,然后再把目标提高到95分,最后再争取98分。

练古筝终于拿到了一百分,开心到模糊丨作者供图

 
在这个过程中,花式夸娃这样的套路肯定少不了。如此一来,闺女成功的次数变多了,她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树立了起来,也就更加乐于接受更高的挑战。
 
而当娃想偷懒或放弃时,我想到了结合她的兴趣爱好来激励她。比如,闺女最近疯狂迷恋美人鱼爱丽儿和冰雪奇缘里的艾莎,因此我会把这两个元素融入我对娃的要求之中:
 

“能够坚持下去的宝贝就是美丽的小人鱼。”

“这个绘本读完最后一遍,我就来宣布谁是真正的人鱼公主。”

“今天妈妈下班回家,如果能看到宝贝把作业完成好,就会得到一个和艾莎有关的奖励哦!”

……

 
由此,娃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,配合度比以前高了很多。
 

4、使生活拥有新鲜感,让娃保持探索状态


“好没劲,没人跟我玩!”这是闺女此前一直说的一句话。不能正常开学的日子确实无聊,再不创造点乐趣,娃真的只差抠脚了!
 
正因如此,挖掘生活里的新鲜感就显得尤为必要。居家期间,我带娃折纸玩手工、做各种科学小实验、看各种主题的纪录片、云游全国知名景点和博物馆……得益于目前网络的发达,获取相关教程或资源非常方便。

沉浸式做小灯笼丨作者供图
 
以前,在大人做家务时,我总是让闺女在一旁自己玩。但现在我却会有意识地让她参与进来。比如,帮奶奶包饺子、替妈妈叠衣服、试着洗自己的袜子……

每天的娱乐活动增加了DIY美食丨作者供图


这一切,既让娃获得了成就感和充实感,也锻炼了她的生活技能,同时还有助于她对生活保持一种好奇探索的状态。在我看来,这对于克服无聊意义重大。


这段经历
带给我以前从没有过的感触
 
目前看来,我在做出调整后,闺女的情况有了很大的转变。她每天的情绪都很好,心情愉悦,对于大人提出的种种要求也很配合,有时甚至还会主动给自己“加餐”,要求学习或练琴。
 
而对我来说,这段经历带给我最大的感触莫过于两点:
 
首先,面对疫情期间的种种变化,大人本身得稳住了。我们的心态是否积极,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状态。因此,尽量把内心沮丧、压抑、悲观、烦躁等负面情绪收起来,呈现给娃更多的正能量。要知道,这股能量是会传染的。
 
其次,要想教育好孩子,家里的每一个大人都尽量要统一观念,形成一股合力,这样才能取得效果。就拿闺女这次来说,只有我一个人付出是远远不够的,这离不开所有家庭成员的配合。在此之前,我和队友以及爷爷奶奶都进行了沟通,大家都认同并愿意为此共同努力。
 
但想强调的是,对于老人的教育或生活方式,我们可以不赞同,却无法苛求。比如,我委婉地说服了爷爷奶奶不再给娃看低俗的短视频,却没有阻止他们每天白天看电视。对于这些老人保持了一辈子的习惯,与其强制他们戒掉(其实也不现实),不如教会娃自己主动选择不看或少看。
 
毕竟,这个世界不可能如我们期待的那样理想化,学会直面和抵制诱惑,也是孩子必须要上的一课。而面对无力改变的情况,如何在矛盾中找到平衡,也是需要考验家长智慧的一件事。
 
最后,期待疫情早日结束,每个家庭都能沐浴春光,生活恢复如常。

居家带娃的你还好吗?

留言区聊聊吧!



直播预告

为什么孩子读书那么多,语文还是学不好?


童学馆这次邀请到了独立童书策划人、北京优秀阅读推广人朱新娜,来果壳童学馆直播间聊一聊“阅读和语文学习”的那些事儿:


* 孩子错别字多、识字慢、阅读理解差,究竟是什么原因?

* 家里书太多,孩子看书没耐心,频繁更换,需不需要引导?

* 孩子总爱看“没用”的书,家长该干涉吗?

* 这种情况下,还该不该给孩子大量读书?



今天中午12:00-13:00,来果壳童学馆直播间,提出你的疑问,我们一起寻找答案~快来预约吧!




编辑丨羚羊,人类幼崽观察家。

 更多好文 


✍️
|作 者 招 募 & 投稿|
后台回复“投稿”,查看详情

投稿邮箱:Kids@guokr.com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